绍兴

首页>地方频道>绍兴>特产

南山村:整村盘活 空心村变度假村

 

  浙江在线绍兴频道6月24日讯(浙江在线 记者 苗丽娜 孙良 陶东烨 通讯员 叶婷婷 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。”魏晋田园派诗人陶渊明的这两句诗,将“南山”两字,定格为诗意生活的一种意象。

  而走进天姥古村——新昌县儒岙镇南山村,与古祠堂、古石桥、古庙、古井、竹篱人家邂逅,在群山中感受天地大美,在田园闻嗅果实芬芳……仿佛一下子置身于陶渊明笔下的“世外桃源”。

  在乡村振兴的笔调下,这个小山村,正走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发展道路。

  小山村发展摄影特色游

  今年4月,首届浙东唐诗之路天姥山摄影展在新昌县儒岙镇南山村启动,这个小山村的摄影特色游又迎来一波小高潮。

  提及南山村摄影特色游,就不得不提及村里一家以摄影为主题的民宿——“悠见南山”,以及作为摄影发烧友的民宿老板梁柏林。

  南山村是一个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,位于天姥山麓,是唐诗之路和徐霞客古道的重要节点,《绍兴府志》记载:“南山,在县南四十里,脉从天姥来,群峰叠拱如环城,其中稍宽,广容数百家。”而今的南山村仍然保留了不少古建筑、老台门,其中建于明代的永思祠是新昌建造年代较早,木雕、砖雕艺术颇为精致的一座祠堂。此外,南山村还有乐取桥、奉先祠、上村庙、禹王庙等文保点。

  几年前,在南山村寻找“二次创业”时,摄影发烧友梁柏林正在寻找摄影创作基地。两者相遇后,梁柏林产生了在南山村建立摄影创作基地的念头。梁柏林的想法和南山村的发展之路不谋而合,该村的“二次创业”由此起步。

  2016年,一个集住宿、摄影(影视)艺术创作、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基地——“悠见南山”在南山村落成,就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摄影发烧友前来,南山村一改昔日沉寂,一下子焕发了活力。“悠见南山”还以文化为纽带,通过挖掘古村文化和天姥山自然资源,为摄影、影视、文学、美术等创作提供题材,同时,通过开展艺术沙龙、摄影比赛、微电影创作等活动,宣传推介南山村,带动南山村旅游的发展。

  “2017年,我们光接待摄影家、摄影爱好者就有1万多人次,其中包括12个国家的摄影团队,其他客人也占到了一半,2017年经营收入达到215万元。今年五一假期,我们三天时间就收入15万元。”梁柏林告诉记者。

  梁柏林还与村里一起恢复了做草鞋、纺棉线、织带子、绣荷包等传统手艺,通过重现充满传统韵味的生活场景和生产工艺,展示南山村独特的传统文化、民俗文化。在一些村民手中,老手艺“活”了起来,编草鞋的老师傅王小品照,织带的老奶奶潘秋燕……不仅重拾了老手艺,还卖起了手艺品。

  2017年底,南山村成功入选民俗文化村名单,也是绍兴地区唯一一个入选的非遗旅游景区,一个以传统文化为底色,以摄影为光斑的特色旅游乡村正在突起。

  整村盘活闲置农房,空心村变度假村

  “这两间是我的,上下两层100多个平方,原来是快倒掉的老房子,现在改造成了民宿,我还可以每年拿租金。”在新昌县儒岙镇南山村上千坑自然村,村民王柏良指着变身为天姥山居·尚诗堂高端民宿的自家老房子,高兴地对记者说。

  南山村上千坑自然村藏匿山腰,自然风光优美,但因村民大都外出,村子成了空心村。投资人潘明华找到这里时,仅有一户村民还住在破旧的农房里。在整村激活的创想下,儒岙镇迅速对接协调,潘明华租下整村13户53间闲置农房,租期30年,并流转了周围350多亩山地,以开发高端民宿为核心打造度假村。“户均收入可达5万元,还带动了乡村游,带动不少周边村民在家门口就业。”潘明华说。

  2018年中央“一号文件”指出:通过农村闲置宅基地与闲置农房的多元化利用,为乡村振兴战略助力,推动农村快速发展。新昌县儒岙镇突出“整村统筹、整体盘活、整合发展”,通过实施闲置农房整村激活计划,将原先的空心村焕然一新。

  目前上千坑自然村、横渡桥白岩坑自然村已完成整村激活,吸引了一批批驴行者和度假者。2个村拟整村激活:会墅岭村芭蕉山自然村,东南大学和千里走单骑、舍不得民宿等高端民宿集团带着设计方案主动上门,计划租用71间共3500平方米的闲置农房;儒二村儒家山自然村,15户村民以2200平方米农房入股专业合作社,整村招商正在积极推动。

  儒岙镇还通过政府引导、政策激励、投资互融、配套完善、服务跟踪等全流程“店小二”式服务,让投资项目走进来,发展好,实现“资源牌”向“发展牌”的升级。

  “通过整村激活,我们让一个个原本沉寂的小山村变成度假村,让闲置农房变民宿,山区农民变股东,旅游资源变资本。”新昌县儒岙镇党委书记求雪军说。

  记者了解到,截至目前,全镇总投资1.7亿元,实施改造项目20个,完成7个村12个点的闲置农房开发利用,激活面积超过17000平方米,租金收入累计528余万元,其中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过230万元。乡村旅游、探古观光、休闲度假等产业规模总量持续增加,带动特色小吃、时令蔬菜等农副产品销售,带动农村新增就业人口550多人,真正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和农民“双增收”,激活闲置农房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。

声明:本媒体部分图片、文章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:025-84707368,广告合作:025-84708755。
12005
收藏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