绍兴

首页>地方频道>绍兴>文化

绍兴老人演绎古老造纸术

   鹿鸣纸呈米黄色,是毛边纸的一种,质地薄而轻,松软、细腻,因旧时用它来点火,当地百姓也习惯叫它“煤头纸”。鹿鸣纸是习字学画的理想用纸,也是做褶扇的原料,在东南亚国家,它是抄写佛经的必需用纸。

  6月7日一早,绍兴平水镇日铸岭的大山刚刚苏醒,记者便驱车前来探访山中老人们的一项绝活——制作鹿鸣纸。

  鹿鸣纸相传已有上千年的历史,它的原料是嫩竹中的二黄篾。一到春笋长成嫩竹,当地农民就大量劈篾,将剩下的二黄,经过截断、浸水、入灰浆、蒸煮、清水洗涤、温火焖蒸、磉浆、做纸、烘纸等十多道工序,前后历时三个多月,才制成鹿鸣纸。

  制作鹿鸣纸的第一道工序是原料采办。平水镇宋家店的宋汉校今年已83岁了,他说,鹿鸣纸的原料是嫩竹,每年在农历芒种前后,等嫩毛竹梢丝叶略有放开时,砟竹工就要上山将嫩毛竹砍下来,然后就地搭起刨竹场地。由段削工将嫩毛竹上面的张结削去,并断成约一丈的长度。随后,刨竹工会将丈长的毛竹拖上刨架,用半圆形刨刀将竹子表面的竹青刨下。

  刨竹工宋杏仁今年80岁了,但刨起竹青来毫不含糊,“我53年前就开始刨竹青了,”他乐呵呵地说。据村里的老人们讲,杏仁是他们村里刨竹青手艺最好的。毛竹经他刨去竹青后,表面光滑,形状匀称,刨下的亮篾如被削皮一般,仅薄薄的一片。

  “杏仁兄,鼻子管牢!”为了防止劈开的竹筒砸到刨竹工,周围干活的人都会关照一句“鼻子管牢”。制作鹿鸣纸采办原料的最后一步,是由敲竹工用铁榔头将竹筒片敲到裂开为止,捆起晒干的竹筒片就叫白竹,白竹经过日晒雨淋后会被背到池塘里浸半个月待用。

  据宋汉校介绍,过去在平水日铸岭内,板榜、溪上、安基、陈家岙、宋家店等村能生产鹿鸣纸的作坊有几十家。在当时的平水镇日铸岭,山区农村茶叶是第一经济来源,第二就要算这鹿鸣纸了。

  “现在村里能做鹿鸣纸的只有我这样的老头子咯。”宋汉校说,因场地受限、环境不允许和缺乏硬件设施,如今他们已无法复原鹿鸣纸制作的全过程。作为一名老党员,宋汉校这次和他的几位老伙计重新演绎鹿鸣纸制作的第一步,是为他们自费制作一本册子做准备。但鹿鸣纸制作经原料采办后,还需段、浆、煮、佑、榨、磉、操、烧、烘这九道工序,宋汉校已托付给村里的另一位老人,请他用连环画的形式画出来,留给年轻人看。“虽然在浙江富阳等地,鹿鸣纸现在可以用半手工半机械化制作了,但我想把这非物质文化遗产技术传承下去。”宋汉校说。

声明:本媒体部分图片、文章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:025-84707368,广告合作:025-84708755。
6939
收藏
分享